來源:百陶會官網發布日期:2016-03-14 13:59:51
陶瓷在燒制過程為什么會常出現缺陷呢?在此,小瓷總結了十大陶瓷燒制過程的缺陷原因,希望您能趨利避害,盡量減少燒成缺陷陶瓷的數量。
(一)變形:產品燒成變形是陶瓷行業最常見、最嚴重的缺陷,如口徑歪扭不圓,幾何形狀有不規則的改變等。主要原因是裝窯方法不當。另外,產品在燒成中坯體預熱與升溫快時,溫差大易發生變形。
(二) 開裂:開裂指制品上有大小不同的裂紋。其原因是坯體入窯水分太高,預熱升溫和冷卻太快,導致制品內外收縮不勻。
防止的辦法是:(1)入窯坯體水分小于2%,適當減少冷卻量。(2)裝窯時墊片與坯體配方一致。配件大小、重量與粘接位置恰當。
(三)起泡:燒制品起泡有坯泡與釉泡兩種。坯泡分為氧化泡與還原泡兩種。氧化泡指坯泡外面覆蓋釉層,斷面呈灰黑色,多形成于窯內低溫部位。主要是瓷胎與釉料中的分解物未能充分氧化,予熱升溫快,氧化分解階段時間短、氧化結束時窯內溫度過低,上下溫度差過大。
還原泡又稱過火泡,斷而發黃,多發生于高溫近噴火口處的制品。主要由于坯體內硫酸鹽與高價鐵還原不足,強還原氣氛不足及燒成溫度過高造成。
(四)陰黃:制品表面發黃或斑狀發黃,有的斷面也有發黃現象,多出現在高火位處。主要原因是升溫太快,釉熔融過早,還原氣氛不足;
如若在坯料中加入微量coo,可遮蓋產品的黃色。
(五)煙熏:不論采用何種燃料都會發生煙熏現象。煙熏指產品表面呈灰色或不純正的白色。主要由于坯體氧化不完全或還原過早使坯內炭素、有機物或低溫碳未能燒盡在釉層封閉之前。有時煙氣倒流也會熏蝕釉面。若釉料中鈣含量偏高也易形成煙熏缺陷。
(六)針孔:指產品釉面出現微小凹痕或小孔。碳素、氧化鐵含量較高,當升溫快時燒失物未能完全燒盡揮發而到后期高溫階段才逸出釉面,形成宛如微觀火山狀的針孔。此外,當釉料流動性差或施釉過薄時也會發生針孔缺陷。
(七)桔釉:制品釉面不平、呈桔皮狀。主要原因是釉面波化時升溫過快,燒成溫度過高使釉面產生沸騰現象所致。另外釉漿厚薄不均、高溫流動性差及釉料研磨不細等都是形成桔釉缺陷的癥結所在。
(八)驚釉:產品釉面有發絲粗的裂紋。主要原因是坯、釉膨脹系數相差較大形成。此外燒成溫度過高、冷卻制度不合理或釉層過厚也會形成驚釉缺陷。
(九)生燒與過燒:生燒的制品外觀發黃、吸水率偏高、釉面光澤差而粗糙、強度低、敲打時聲音渾濁。
過燒時產品發生變形,釉面起泡或流釉。主要原因在燒成溫度偏高或偏低,高溫保溫時間控制不當,或燒成溫差大等產生局部過燒或生燒。
(十)無光:亦稱消艷。產生釉面無光的原因是釉面形成微細體和釉層熔融不良,因此形成釉面無光缺陷。可在冷卻初期采取快速冷卻,防止釉面層析晶。提高釉面光澤度。
文章來源:http://www.yntimity.com/2016/taoyigongyi_0314/242.html 百陶會原創,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