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百陶會官網發布日期:2016-03-14 14:51:15
記得美國美學教育家羅恩菲德說:“在藝術教育里,藝術只是一種達到目標的方法,而不是一個目標,藝術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創造的過程中,變得更富于創造力,而不管這種創造力將施用于何處。假如孩子長大了,而由他們美感經驗獲得較高的創造力,并將之應用于生活和職業,那么藝術教育目的的一項重要目標已達到。”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陶藝教學不僅僅是簡單的、傳統意義上的學習,而是是否能實現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造能力和藝術修養的形成及發展,并且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學生個性和品質的完善。通過這種特定活動將知識和生活中的美和樂趣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作為一名從事中學陶藝教育的工作者,多年的教學實踐有頗多感悟和體會,在此就中學陶藝課的教學作簡淺的探討和對陶藝教育現狀的幾點思考。
一、中學陶藝課設置的意義
傳統的藝術教學中往往只注重基本知識或者某一技能的傳授而缺乏對學生的想法以及心理感受進行深入地了解進而理解。而陶藝的教學過程應該讓學生體驗生活情趣的快樂以及審美情感的愉悅,通過學生的動手創作讓學生在生活的細微中去體會其中的美、快樂和感動,乃至振奮和鼓舞,從而增強對生活的感悟、信心和勇氣。孔子說過:“知己知彼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所以陶藝教學過程應該是一種快樂的過程,而不是冷漠呆滯的,更不是為了應付學分而設的。果真如此,就失去了藝術教育熏陶的意義!教學中深入同學生溝通交流,重視學生的心理感受和想法,加以理解和領會,進而啟發和引導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這將是教學中最最核心的部分,也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最自由的發揮,以及最輕松最快樂的體驗。
在中學的陶藝教育中,因為這是一門“副科”,“只是”一種陶冶情操的藝術分門類別課程,所以學生們可以在一種“玩”的自然心態下放松地來展示自己的個性,他們不必像其他課程一樣,為了學分和升學而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而是在這一課程中可以“忙里偷閑”,在這升學激烈競爭的壓力夾縫中求得一片釋放壓力而自由的天堂,他們可以在這里稍息片刻,然后再接再厲去“披荊斬棘”!所以在這里塑造一個開放的空間,深入地理解學生的心理感受和想法尤為重要,讓他們在這里可以盡興的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創造力是顯得多么地親切!
有時學生們的想象自然地流露于手中的作品,常常是稀奇古怪的……如自己夢想中的一雙球鞋,一個溫馨的家,一座未來的房子,心里的吉祥物,可愛的寵物,童話中白雪公主的模樣,阿Q的模樣,侏羅紀的生物,未來戰士,鄰居的小男孩,……想象為創造力插上飛翔的翅膀,在這“泥巴”之世界里盡情地揮灑!學生的作品中很少有雷同的,而且很多作品來源于實實在在的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增加了一些想像的細節以及意識的夸張。很多作品乍一看,忍不住要笑出來,可細細品味卻別有一番生趣,別是一種滋味!換句俗話說“真逗”、“好玩”、“有意思”!哲學中有:“物極必反”之說,想來“俗極,大雅也”。還有些作品如同一顆顆小小的心靈在閃閃爍爍,關懷備至般地呵護著或者被呵護著……如用“泥土”做出來的一根“會說話”的筆,一個多年的背包,一本被風吹的書,一顆難忘的紐扣,一個杯子,一條背心或者一件吊帶的花裙子……可能都是“鎖碎”的事情,卻見生活中的真性情!
學生們正處青春年華的初始,心中充滿著夢,充滿著追求和向往,充滿著對未來的渴望!!理解他們,體察他們,洞悉他們的心聲,加以藝術的熏染和啟迪,才能鑄造他們的藝術修養,激發創造力以及面對生活的信心和勇氣。此當乃“心血為爐,熔鑄真美”呀!!
藝術的本意在于創新而非因承模仿,中學生在沒有“考試”的壓力下更能自由地表現自己的個性以及獨特的美感等等,這比起那些為了應試,或者本科院校的教育來得更自由更放松,因為沒有生活的壓力,沒有擇業的壓力,正是這種自然的狀態更能讓陶藝的創作富于創意,可惜的是這些中學生大多只是把陶藝作為一種“玩”的狀態,而缺少應有的藝術功底以及對陶藝更深入的理解和創作!!
二、中學陶藝課教學方式的嘗試
為了塑造一個更開放的空間以及更具活力和氣氛的課堂,我提供了很多有關陶藝的書籍,雜志報刊,其中不乏有我自己最愛的一些藏書,同時把我多年來收集以及珍藏的一些圖片和照片也不吝地讓學生交流傳閱,有時也把我自己搜集的部分珍貴的幻燈片資料更形象生動地來展示陶藝的魅力,從而加深學生對陶藝整體藝術的理解,激發學生創作意識的萌芽。
當然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學生們之間的交流和探討,雖然學生們的年紀相仿,相對來說因處于中學階段,生活環境也比較相當,但對生活的體驗和理解卻可能有著較大的差異,相互的協作和實地的交流可以讓他們有更大空間的發揮。有時,我會把一個班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的作品沒有限制主題,但必須由每一個人創作一部分來組合而成的。結果,很多作品組合創作出來后很出人意料也很有意思,同時開拓了我的視野,啟發了我的教育計劃和方法。比如:幾個學生,有男生有女生,用泥條和擠壓的泥片來組合一個類似浮雕的“人”,結果分工后,男生主要就做臉,軀干,手和腿,腳等等,方方的臉,小小的身子,長長的手的腿,長長的手指張得開開的,而大大的腳配上腳趾翹得高高的…..;而女生則衣服做得漂漂亮亮的,還有短短的花裙子,長發也“梳”齊齊直直的,然后眼睛嘴巴鼻子做的憨憨厚厚的….。有趣的是到了最后,一男生在那憨憨的嘴巴上“插”了一把煙槍,還晃悠一煙袋,一女生趕緊在”她”手上挎著一提包,一男生在”他”右腳上頂著一足球,一女生給“她”的左腳套上一球鞋……不斷有奇妙的東西“拼湊”上去……再最后爭執起來,引得整班同學們的哈哈大笑…….。可見交流和融合更耐人尋味!
藝術的門類往往有著很多相通的地方,包括文學,甚至音樂這么抽象的藝術都有著相通的地方。音樂有著節奏的美,同樣文學也有著節奏的美,陶藝更同樣可以存在著節奏的美。藝術修養的成就和鑄造是多種藝術形式的熏染,而非一種藝術形式可以為之,陶藝也不例外。所以在陶藝課程中,適當的把文學、音樂、繪畫、雕塑等多種藝術形式引入課堂,讓學生更深入更全面地來了解藝術以及陶藝的精神和意義尤為重要。
在平時,一有機會,應多組織學生參觀各種美術、雕塑,以及其他藝術門類的一些展覽展出,甚至多到美術館以及博物館去拓開學生的視野以及對藝術的感受和領悟。所謂“百聞不如一見”,多讓學生實地的身臨其境是有莫大的益處的。文學有著很形象的表現力,而音樂有著很抽象的啟發力,把他們引入課堂將有助于學生對于“美”的感受和領悟,從而使他們在陶藝的創意中更具美感和愉悅。
創作應該是一種心神領會的快樂過程,而不是苦行僧的修為。文學的語言環境有助于學生對欣賞作品的理解和體會,特別是作品本身的創作背景,故事以及技術技法的運用……。而音樂是種聽覺藝術,有人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而我想:“陶藝會成為那凝固音樂中跳動的音符”。音樂的情緒感染是極其強烈的,他不僅能夠調動人的情緒,更能激發人的創造力,把人帶入更美、更崇高的境地去作心靈之旅。所以在課堂中能夠融入文學的元素以及音樂的渲染,讓學生欣賞幾段樂曲,感受其中的節奏以及情感,更能啟發學生對藝術的理解,從而對陶藝能夠有更深刻地認識。
三、在教育中有時要適當地避免一些誤區,減少對學生的誤導。
陶藝教育是藝術教育中的一部分,是學生素質教育及審美教育的途徑之一,而不要把它變成語文課、政治課、歷史課,或者數理化那樣有著什么標準的答案!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動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學生的創作力以及藝術修養的形成和發展。如果課堂失去了學生審美能力的教育以及其他能力的培養,也就失去了藝術教育的意義。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是見仁見智的事。作為老師應該耐心地聽取學生的意見、想法,進而引導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和更濃厚的興趣去理解藝術創作中的樂趣和意義。
學生的創作力是靠培養的,良好的啟發和引導就像化學酶一樣可以起著催化和激發的效果……。同時,教學中要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以及健康的審美觀。在介紹一些著名的代表作品供學生學習、欣賞、參考時,不能以該作品的可能(或者曾拍賣)的售價來判斷該作品的存在價值,而應該以作品的歷史背景,事件的本身,以及作品的審美價值,或者對當時和后代所產生的影響價值作為參考來衡量的。主要是要激發學生的美感以及審美的情趣而不是要學生去記住這作品到底有多貴重!!
其次,對于學生的奇思異想要加以引導和啟發,而不是否定或者打擊,甚至于嘲笑,否則會束縛學生的靈感,阻礙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思維,從而對審美藝術做出錯誤的理解和失去對審美藝術的興趣。因此要求我們的老師要有足夠的心理素質來把握教學的內容以及教學過程中所可能碰到的各種奇特的思想的產生和碰撞。要避免一些誤區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要求老師要有健康的審美情操和正確的藝術價值觀,同時又要求具備較高的專業知識以及廣博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知識,在對教學的內容有深入理解的同時又要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和思考方式,這樣才能開拓學生的思路,增加學生的自信心和創造力。
藝術的本身來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從生活中提煉,又映照著生活!所以要能夠有效地啟發學生的創造力,老師更應該深入地了解和理解學生的生活環境、精神狀態以及思維方式,從而從生活中提煉生活和審美的情趣。著名的雕塑家羅丹說過:“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對美的更多發現,才能增加學生對生活和藝術的理解,發展學生的藝術修養,激發對美的創作,提高人的審美情操。
四、中學陶藝課的發展空間
據我所了解:中國陶藝教育的起步很晚,到上世紀90年代中才真正開始,到目前也就7、8年的事,中學的陶藝教育更多的是空白,一般只有條件很高的中學才具備一定的條件和設施,所開設的課程也是剛剛起步不久!而且這些學校也只分布在很發達的某幾個城市中。在很多中學,何謂“陶藝”是一門不得而知的課程!陶藝就是一種對泥土的再塑造的過程,但又不僅僅局限于此,它同時融合了多種藝術形式和工藝制作于一體,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展示著無以倫比的魅力。如國畫藝術融入了陶藝中,通過雕刻或者釉料的繪制等多種形式加上燒成這一再創作,而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文學書法以及一般的雕塑技法都可以融會貫通于其中,而且陶藝特有的釉料裝飾以及相關技法的融合,進而通過燒成這一非常獨特的藝術再創作手法,使陶藝的藝術表現形式爭奇斗艷,猶如百花怒放,百鳥爭鳴般展現著。
中國是個有著5000年燦爛文化歷史的國家,而陶瓷藝術在歷史上曾經有著極其輝煌的一頁,為世人所矚目敬仰,也因此瓷器(china)成了中國(CHINA)的代名詞。可時至近代有點漸漸地沒落了……!!隨著改革開放,西方的文化漸漸地交流和滲透,同時也帶來了新的陶藝形式,有些對我們來說是比較陌生的,還有一些是需要時間去理解的。但是我認為這是對原來傳統藝術形式嶄新的嘗試,乃至于是一種填補,因為這些形式更適合現代人的生活品位、體會以及審美的情趣。是現在的,活生生的!在借鑒的同時我們又要尋求適合于我們的生活和環境的發展途徑。陶瓷藝術要發展,陶藝教育是關鍵。
可是我們今天的陶藝教育局面實在令人痛心!!這與院校的陶藝教育幾乎是零息息相關!據資料介紹:臺灣在陶藝教育方面的比例為:高等院校12%都設有陶藝課程,高中學校9%,初中和小學有50~60%都設有陶藝課,而我們陶藝教育推廣最好的是深圳市(我有幸成為深圳陶藝教育工作者的一員而感到榮幸),中小學合在一起也只有5%左右的學校有此類課程。而在美國各大院校里,陶藝不僅僅被列為一個主要的專業加以教授,而且作為一種文化來加以普及,將陶藝作為一種對理想藝術的追求,而且在塑造技藝和工藝方法上都傾注了巨大的精力和智慧,并且加以發揮。就燒成方面,他們不僅僅擁有普及化的氣窯和電窯這樣的燒成設備,更甚至有柴燒,鹽燒,坑燒,熏燒等條件和設備,可以充分地發揮陶藝創作者的創作熱情以及豐富的想象力。
就我國目前的現狀,陶藝教育的不普及是制約陶藝發展的根本所在!對陶藝教育的漠視,影響著陶藝的發展以及傳承傳統、開拓創新,再次傲視世界。想重返CHINA(瓷器)IS CHINA(中國)的輝煌,陶藝教育的普及是件迫在眉睫的要事。
文章來源:http://www.yntimity.com/2016/taoyijiaoyu_0314/245.html 百陶會原創,轉載請保留出處!